Tuesday, August 5, 2008

炒冷饭 (二)

大馬生物科技克隆白象?

近年來﹐生物科技的聲勢簡直是超越了電腦科學和資訊工藝﹐成為我國熱門的科系與課題。從前首相的生物谷(BioValley) 至當今首相的應用生物科技在農業發展﹐全國的政客﹑科 學家和媒體都高調的談論這些課題﹐並向農民﹑學生和普羅大眾一次又一次的強調吾國須以走在國際科技發展前端生物科技富國強民。但是﹐二千零五年八月四日﹐國科際科學界權威雜誌<<自然>> (Nature), 針對大馬生物科技的發展發表了尖銳的評論﹐標題更是一針見血 用了“幽靈谷” (The valley of ghosts) 的字眼來形容大馬生物谷的進展。

長 達兩面的文章以生物谷計劃的推行為課題軸心﹐挑出我國生物科技發展的一大筐的弊病﹐還點出了來自政治因素的干擾及種族主義的掛帥嚴重的打擊了這門科技的成 長。我國一些敏感的課題如土著優先政策﹑馬來語教學﹑大學校長臨選制度和大學新生錄取標準等等課題都一一被點出很可能是我國科技發展的絆腳石。該文章作者 還到我國好幾個地方走了一回﹐自二千零三年推行的生物谷到了今天本來應該會有一些設施和建築物接近完工﹐但是他發現到生物谷的所在地還是一片荒地。此外﹐ 該作者觀察到一些新建的實驗室並沒有全面的被使用﹐昂貴的研究器材如同虛設﹐而且他也置疑這些實驗室管理者的能力。通過訪問正在我國作客的外國科學家﹐該 作者點出了我國大部份的研究人員或科學家都不活躍與發表國際性的研究論文或報告﹐他們比較傾向出席一些會議或研討會。發表國際性的學術論文是科學界評估研 究成果的不二法門﹐唯有通過這個途經﹐人們才會肯定一位研究員的表現。在國外﹐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學術論文的質與量影響了每一位研究員或科 學家的一切﹐包括工作﹑薪水﹑職位和地位等。

我 國的鄰居新加坡在該文中被當成“模範”來加以跟大馬做比較。新加坡與我國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兩國開國起步時的國情相差不遠﹐但是到了今天﹐很明顯的可以觀 察到後者所推行的高薪﹑唯才是用﹑不分種族﹑國藉的政策成功將人才引入國內並借助他們將生物科技蓬勃地發展起來。反觀我國﹐雖然推行過某些政策來招聘人才 ﹐但卻沒能收效。例如﹐一九九五年﹐大馬計劃在五年內招聘五千名外國科研人才﹐結果只成功找到九十四人﹐當中廿四人是從外國回流的我國公民﹐很遺憾的是﹐ 到了去年﹐除了一人還留下﹐其他人都離開了。讓情況更糟糕的是我國不止招聘不到外國專才﹐很多優秀和有潛質的我國本地人才都紛紛離開到找得著伯樂的國度去 追尋理想。推動科技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空有一切昂貴﹑美侖美奐的高科技的設備和建築物充其量只能夠帶動建築業和產業的發展。筆者就看過本地大學著名的生 物學權威的華裔教授一直都不受到重用﹐退休後想要繼續為大學服務卻在續約方面遇到了莫明其妙的干擾﹐以至寧願選擇降級當副教授而到肯重用他並給予他保障﹑ 待遇高的外國大學去教學﹑做研究。讓人心寒的是﹐大學當局並沒有嘗試去挽留一位為該大學服務了整三十年的教授﹐拱手就將寶貴的“知識資產”轉讓給外國。

在 文章末端﹐該作者套用一位身在我國的外國科學家的話來做總結﹐他坦白的指出如果我國未能糾正政治和種族主義對政策造成的偏差和腐敗﹐即使大馬政府將大量的 金錢投入生物科技的發展﹐最終只會讓更多的白象誕生。相信該尖銳﹑苛刻及深入的批判並不大可能改變我國科研界現今的處境﹐畢竟政治﹑種族等因素自開國以來 都一直存在﹐並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國每一個領域﹐無論是金融﹑工業﹑商業﹑科研和教育都是一樣。不管我國會不會關注此篇評論﹐但是﹐別輕視< <自然>>的影響力﹐別忘記許多諾貝爾得獎人都是在此雜誌發表論文或報告﹐例如破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和沃森。此時此刻﹐全球所 有該雜誌的讀者﹐包括各大學﹑生物科技研發機構﹑生物科技工業或企業﹑外資等﹐都已經把該文章報導當成我國的生物科技發展的實況了。看來﹐此篇報導很有可 能搖動了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生物科技發展的信心﹐並狠狠地敲醒正在發白日夢的我國。


(好像是在2005年间的某一天被东方日报投篮)

No comments: